《黄帝内经》包含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两个部分,每部分81篇,共计162篇文章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,成书时间不早于公元前99年,不晚于公元前26年,多数观点认为其问世于西汉时期,《黄帝内经》的问世是中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。历代中医学家将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黄帝内经》并称“四大经典”,其中《黄帝内经》是“第一经典”。

《黄帝内经》并非黄帝所写的书,根据现代研究,黄帝是中国古代氏族社会的氏族,称黄帝族。后世将这个氏族创造的一切东西都归结为一个贤明的君主,黄帝是贤明君主的一种隐喻。为了使这部著作更好地流传,也托名黄帝,取名《黄帝内经》。而由于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失散错乱,我们所读的《素问》是唐代王冰在宝应年间参考“张公秘本”次注的,而《灵枢》是北宋时高丽国所进献的,当时中国以《资治通鉴》质换《黄帝内经》,以此足以窥见这部著作之重要程度,我们所读的《灵枢》是南宋史崧的家藏本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指出:“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。必须增强文化自信,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弘扬革命文化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”从理论来讲,我十分有幸能将《黄帝内经》中的藏象学说、病机病症、诊法治则、养生摄生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,撷取一二分享给大家。从实践来讲,中国古代科学的方法论对于当代人健康的生活、科学的养生具有基础性意义,与强而有力检察队伍的锻造也是息息相关的。下面,我将以下述三个选段,讲述一下《黄帝内经》与健康生活的渊源。
一、阴阳的基本概念
黄帝曰: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治病必求于本。故积阳为天,积阴为地。阴静阳躁,阳生阴长,阳杀阴藏,阳化气,阴成形。寒极生热,热极生寒。寒气生浊,热气生清。清气在下,则生飨泄;浊气在上,则生膜胀。此阴阳反作,病之逆从也。故清阳为天,浊阴为地;地气上为云,天气下为雨;雨出地气,云出天气。故清阳出上窍,浊阴出下窍;清阳发腠理,浊阴走五脏;清阳实四肢,浊阴归六腑。
——选自《阴阳应象大论》
天、地、人的关系问题是《黄帝内经》中最基本的问题,因此我摘要了《阴阳应象大论》对阴阳五行理论作一个概括性的说明。阴阳可以提挈世间的事物,天是积阳而成,地是积阴而成,阴的性质是静,阳的性质是动。生长为阳,但具体而言“生”为阳,“长”为阴。杀藏为阴,但具体而言“杀”为阳,“藏”为阴。阳有化气的作用,阴有凝敛成形的作用。寒属阴,但阴极可以生热,转化为阳。热属阳,但热极可以生寒,转化为阴。清阳之气应该在上,浊阴之气应该在下,如果阴阳反作将生逆乱之象。下文以类比取象的方法展开:阳施阴受,阴阳交泰。细而言之,涕泪唾液为阳,二便为阴;人体之卫气为阳,营血为阴;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为阳,充实四肢,水谷糟粕为阴,走行于六腑。
《至真要大论》云: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,以平为期。”即治病的根本在于阴阳的调平,治病必求于本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来讲,就是看问题要理清事物的本质,解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规律。诊病治病如此,生活工作亦当如此。
二、养生之基本原则
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,皆谓之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?是以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,形劳而不倦,气从以顺,各从其欲,皆得所愿。故美其食,任其服,乐其俗,高下不相慕,其民故曰朴。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,愚智贤不肖,不惧于物,故合于道。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也。
——选自《上古天真论》
《上古天真论》是《素问》的八十一篇之首,可见次注者王冰对养生思想之重视。这段话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。精通养生之道的人涵养正气,适时地躲避虚邪贼风的侵袭。没有私心杂念,精神守于内,而不耗散于外,管住自己的情志,限制自己的欲望。心里很安静,不被外物琐事所纷扰,劳逸有度,神怡而何倦之有,人体的正气就从顺了。饮食精粗皆所甘,衣着好赖皆随喜,眼观世俗而不嗔,各守其位而不妒。不正当的东西不能迷惑他的心智,不为身外之物所惊动,就是对养生之道深有所得了。
中医养生注重调形与养神兼具,形为神之宅,神为形之主,无形则神无所附,无神则形不可活。形神两者不可却,但就主次而言,神在形之先。《黄帝内经》就个人生活方式和精神方面提出了详细要求,包括“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劳作”、“恬淡虚无”、“精神内守”、“志闲而少欲”等方面,在工作生活中,我们应当努力奋进,守正待时,但也应在纷繁的世俗中,收管自己的心志,减少自己的欲望,心安而不为外物困扰,涵养一种恬淡的情怀。
三、四季养生之原则
春三月,此谓发陈。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。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;生而勿杀,予而勿夺,赏而勿罚。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肝,夏为寒变,奉长者少。
夏三月,此谓蕃秀。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。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。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。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。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逆之则伤心,秋为骇疟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
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。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。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飨泄,奉藏者少。
冬三月,此谓闭藏。水冰地拆,无扰乎阳。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。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肾,春为厥,奉生者少。
——选自《四气调神大论》
本篇内容是根据四时之气来调摄精神意志,使人的精神意志和四时阴阳之气相协调,进而达到养生的目的。春天接受了天地阴阳生发之气,万物欣欣向荣,此时人也要生发,让气血活动开,切忌懒惰。尽量早起活动,使生阳之气能够生发起来。不要将头发束得过紧,不要穿过紧的衣服,使形体尽量松缓下来。这样也能使自己的神智开始生发,有利于开启事业上的思路。对自己不要太焦虑苛刻,对人对事有一种赏而勿罚的心理,否则伤肝;夏天阴阳之气相交最旺盛,人们要晚睡早起,与自然界的旺盛相一致。夏天正是积极创造的时候,在工作上不要倦怠,不要发怒,要保持充沛的精力。人体的阳热之气也需要外散,该出汗就要出汗。应当意气舒展,不要抑郁阳气才能生长。否则伤心,秋日易生寒热之症;秋天天气疾劲,万物清肃,容状收敛。人也应当早睡早起,闻鸡起舞,与鸡俱兴,以缓肃杀刑罚之气。秋天的养生是“收养之道”,违逆这个规律首先容易伤及肺脏;冬日水冰地坼,阴凝气敛,人们应该早卧晚起(太早锻炼并非益事,天太冷出门之前应饮些温开水),避免冒寒,使阳气潜藏。人的意志要保持若伏若匿的状态,要保持若有所得的心态。冬气闭藏,人的阳气也该闭藏,不要无缘无故暴露自己的皮肤。如逆冬之养藏之道则伤肾,则易生痿厥病(痿:肝失其养,筋无力;厥:手足发凉或发热)。
此外,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除了上述文意解释外,还有三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解释:一是王冰的阴阳互制论,王冰认为,春夏养阳,春夏阳气盛,可以适当吃一些冷饮。而秋冬适合吃一些温暖的食品,比如炖羊肉、火锅、串串。二是张介宾的阴阳互根论,春夏伤于阳,秋冬则病,秋冬伤于阴,则春夏生温热之病。三是张志聪的阴阳盛衰论,认为春夏阳气盛,反而里边寒。内寒之人要春夏去补养,冬病夏治。秋冬养阴亦如此。
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中指出:“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,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。”无论是人才队伍建设还是文化创造力的激发,健康的身体状况和昂扬的精神风貌都是最具根基性意义的环节。无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新时代检察文化,无论是医学还是法学,无论是为病痛者医治还是使犯罪者重生,都深深根植于“爱与诚”这种深厚而博大的生命情怀。国学巨擘郭沫若在谈及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时阐述了三个理由:(1)少时所受教育和所读书籍的影响;(2)客观上的限制;(3)时代的觉醒。医学和法学不是对立的,在这个意义上,我更加理解了许寿裳先生的观点:“思想只管迈向前进,而主义是一贯的”。
藉此,从许寿裳先生的理解而言,医学和法学虽然是两门不同的学科门类,学科尽管游变,而爱与诚是一贯的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检察文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,形态尽管异迥,而爱与诚的内核是一贯的。让我们秉持这种爱与诚,让传统中医的精华为检察工作蓄势赋能,让检察工作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检察文化的实践载体,让检察文化成为激发高质效履职的内生之力,让高质效履职成为推动检察工作现代化的磅礴力量。